始建于
1909的蚌埠火车站
迎来了又一次改造升级
改造内容包括——拆除既有站房正立面釉面砖及门窗,采用干挂花岗岩石材及铝板、玻璃幕墙,LOW-E 断热铝合金门窗,站房一层入口处增加通廊及门斗。
正立面改造
拆除既有站房正立面釉面砖及门窗,采用干挂花岗岩石材及铝板、玻璃幕墙,LOW-E 断热铝合金门窗,站房一层入口处增加通廊及门斗。
客运设施改造
室内拆除集散厅、候车厅、售票厅等公共区域的水磨石地面、乳胶漆墙面、石膏板吊顶,对站房内部进行改造;拆除背立面彩色釉面砖,喷涂真石漆饰面;拆除既有行包平交道及二层候车室通往基本站台的楼梯,对站台、人行地道等进行改造,新增基本站台无障碍设施。
主要技术标准
新建门斗及通廊设计使用年限 50 年,建筑结构安全等级二级,防火等级二级,防水等级 I 级,抗震设防烈度 7 度。
计划工期
本项目批复建设工期12个月,计划2019年1月1日开工,2019年12月31日竣工。
蚌埠火车站发展历程
蚌埠,别称“珠城”因盛产珍珠而得名;是全国文明城市、国家区域中心城市、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、淮河流域中心城市、皖北地区中心城市、安徽省旅游中心城市;素有禹会诸侯地,淮上明珠城之称。
火车在蚌埠的经济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历史地位,经常被人们叫作“火车拉来的城市”。津浦铁路开通以前,蚌埠还只是一个小渔村,后来,它逐渐成为淮河沿线的重要交通枢纽,隶属上海铁路局管辖,现为直属一等站。人流物流集中在此,经济也由此发展起来,火车站已经成为蚌埠这座城市的一种文化与精神的标志。蚌埠站,就是蚌埠发展的一个缩影。
▲淮河铁路大桥
1909年1月,津浦铁路南段徐州—浦口段开工建设,1911年5月15日,淮河大桥竣工,津浦铁路局遂正式设立了蚌埠车站。
▲1911年开站之初的蚌埠站站房
车站东侧为旅客出口,西为售票房。站内两股道,横架着旅客乘车翻越的天桥。
建站通车初期,每周仅试运行两趟旅客列车,客运量很少。
尽管是简陋的火车站,它却使蚌埠变成通往北京与南京的咽喉关卡。
1929年5月,孙中山先生灵柩扶入灵车,由北平南移,5月28日3时30分抵达蚌埠。
▲ 国民党撤离时期的蚌埠站
1949年1月16日,为阻止人民解放军南下,国民党军队炸毁蚌埠淮河铁路大桥。
1949年1月20日蚌埠解放,火车站获得新生!经过工人们紧张的抢修,被破坏的铁路得到修复,蚌埠至浦口段通车。
▲1952年新建的旅客候车室
1952年,新建旅客候车室,站房线条粗犷、结构敦实,是典型的苏式建筑,只能容纳600人。后因不能满足旅客需要,又在原来候车室的西侧加盖了一个候车室,使旅客容纳量上升到 1000人。
1954年车站站线由原来的6条增加至7条,并延长了股道长度。1995年,车站有股道24条,总长为35635米,其中到发线9条,调车线4条。
1961年5月21日,毛泽东同志南巡回京经蚌埠。毛泽东同志漫步站台,在车站与列车工作人员合影。
▲1979年拍摄的车站外景图
蚌埠站是津浦铁路线上的重要一站,20世纪80年代、90年代是蚌埠站*辉煌、*繁忙的时期。
蚌埠站1987年完成旅客发送量409万人次、中转换乘123万人次。
1995年日均接发旅客列车108列,年发送旅客359.5万人次。
1992年2月20日,邓小平同志在蚌埠东站站台上散步并听取蚌埠市领导的工作汇报。
2011年5月,蚌埠站迎来100岁生日。
2010年8月,蚌埠站启动了无柱雨棚建设工程,以钢结构大跨度无柱雨棚代替现有的水泥雨棚。
▲蚌埠站站台改造之前的水泥地面
▲蚌埠站改造后的站台地面全部加高,方便旅客乘车
▲宽敞明亮的天桥
2011年10月份蚌埠站新站房竣工。建筑风格大气,站房宽敞明亮。候车室变成双层,有电梯相连。
▲新售票大厅一角
▲新站房内的母婴候车室
今天的蚌埠站,宽阔的车站大厅外墙,是象征着淮水的玻璃幕墙装饰,托出中间的两片河蚌的造型,顶端含着一颗金色的珍珠。
▲“浴火重生”的凤凰雕塑
车站广场,树起了“浴火重生”的凤凰雕塑,预示着蚌埠在现代化的建设中,正在实现跨越式发展。
- 蚌埠火车站,改造